据“21世纪商业评论”报道,京东方的MLED技术正在加速商业化。
2022年1-6月,京东方MLED事业营收4.12亿元,同比增长50.15%。在京东方的“1+4+N”发展架构中,MLED事业为四大高潜航道之一,营收增速也位居前列。
MLED事业掌舵者是张兆洪,现任京东方MLED事业董事长,1992年他从大学毕业后,工作就在京东方,待了将近30年。
“MLED是集团往物联网转型的重要一环,是一个关键业务领域。”张兆洪在接受《21CBR》记者专访时称,未来数年,MLED市场有机会成长到千亿规模。
技术路线
MLED是一项有前景的显示技术。
其技术又可细分为Micro LED、Mini LED,其中Micro LED产品目前主要应用于平板显示、AR/VR/MR、空间显示、柔性透明显示、可穿戴/可植入光电器件、光通信/光互联、医疗探测、智能车灯等领域;Mini LED显示产品主要应用于监控指挥、高清演播、影院、医疗诊断、广告显示、会议会展、办公显示、虚拟现实等商用领域大屏幕拼接显示墙,两者均利用了LED显示技术。
2020年10月,京东方成立MLED业务部门,正式发力该市场,抢占行业先机。
发展MLED业务是京东方既定的战略方针,领命的张兆洪向集团承诺,“那就带着团队往前冲,纠结和犹豫都没有意义,只能靠自身能力去提升”。
“我在(LCD)显示也做过一段时间,对显示这块有一些经验,但管理MLED业务的确面临一些压力。”
张兆洪坦言,京东方在LCD显示领域已成为No. 1 in the world,有雄厚的基础,但MLED毕竟是一个全新领域,其工艺控制点与LCD不同,这给MLED业务的工艺开发、生产运营团队带来了难题。
对于新业务,他做了大量市场调研。
比如,很多户外大屏幕拼接显示墙是“被动式”,显示的本质是“亮—灭”的过程,为了达到视觉短暂停留效果,亮度会瞬间提高,屏幕特别晃眼。
如果盯着一个户外屏幕墙时间超过30秒,眼睛就会非常不舒服。
京东方MLED事业董事长张兆洪
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张兆洪的定位是,以主动式驱动、COG(玻璃基)为核心。
京东方采用主动式恒流驱动,与被动式驱动相比,显示亮度与瞬时亮度快速保持一致,屏幕无闪烁,能降低眼部疲劳。
在张兆洪看来,这是京东方MLED的核心优势,相当于他们的“核心武器”。
量产出货
采用主动式玻璃基技术的京东方MLED,于2021年5月实现量产,是首家实现量产的企业。
“LCD技术在日本实现了产业化,主动式玻璃基的MLED技术在中国实现产业化,这是我们的产业梦想,我有信心。”张兆洪告诉《21CBR》记者。
日韩企业一直致力于量产主动式玻璃基MLED技术,真正实现的仅京东方一家。
张兆洪表示,新技术,此前没有人成功过,是所谓的“无人区”。MLED在实验室已经点亮,其商业化则是一个较长的过程。
张兆洪一度纠结的,就是能不能产业化,承受的压力也比较大,经过半年多时间,工艺才打通,符合商业化需求。
京东方已有多款MLED产品量产出货,拿到头部客户的订单。
2021年9月,京东方携手创维,推出World's first应用主动式玻璃基技术的MLED电视。
据介绍,MLED商业化主要在直显与背光两大领域。
直显是指可以直接用于显示屏的MLED产品;背光,需要跟LCD显示模组整合在一起,交付给Global消费电子品牌商。
在张兆洪看来,从发展前景来讲,背光产品会占据更大的比例,到2030年MLED市场若能超过千亿规模,预估约会有七成来自背光产品。
将新技术产品化,仍然需要时间。
以背光为例,京东方成立了专门团队,a key发力显示屏、笔记本、VR等领域,且已与联想、惠普、戴尔、康佳、创维等厂商开展了合作。
千亿市场
MLED产业仍处在起步阶段,但增长迅猛。
根据authority机构Arizton的数据显示,预计到2024年,Mini LED性能更佳,将呈现爆发式增长,预计2026年背光模组市场将达到1250亿元。
抢占行业先机,步伐要快,提升MLED产品的性价比,已成张兆洪的当务之急,这也是京东方MLED业务今年的a key工作之一。
他介绍说,消费者对显示技术的价格敏感度较高,从MLED产业升级角度看,如果升级迭代产品的价格区间,能保持在原有产品的1.2倍以内,将可推动大规模的替代升级。
他预计,这一进程,在未来3—5年就能启动,随着成本不断降低,市场体量将超过千亿。
“要实现这一目标,需要整个MLED产业链的配合,大家通力合作,一起设计出高性价比的产品方案。”他说。
从2021年开始,京东方关注MLED带来的显示升级,与合作伙伴一起,将新技术延伸至电视屏、笔记本屏、车载屏、VR屏等不同场景,提高MLED技术的渗透率。
一些产品在市场收到了积极反馈,比如,今年上半年推出的34英寸Mini LED电竞显示屏。
Global经济疲弱,消费电子景气度回落,对于MLED产业的参与者而言,是一个不小的考验。
“我经常跟团队成员讲,要把外界的压力变为成长动力。市场面临压力,对所有参与者都是一样的,我相信,做出高性价比的产品,前景就值得期待。”张兆洪说。